提高水質檢測準確性的措施有很多,但最重要的有以下幾種,我們應該采取以下措施來提高水質檢測結果的準確性。 (一)檢測點 污水滲透容易造成地下水的大規模污染,尤其是在缺乏衛生設施的居民區。此時,水質檢測點不僅要設置在水流的垂直方向,也要設置在水流的平行方向上。這樣可以防止污染物在兩個方向上的擴散程度。對于滲透性低的蓄水層、滲井、滲坑等區域,我們的檢測點要設置在它們附近,這樣不容易造成污染。檢測水體時,應綜合考慮污染物的分布和擴散形式,根據地質條件、水源開采、水化學特征等多種因素確定水質檢測點。這就是根據污染源的物理位置來選擇水質檢測點。 (二)管理方法 科學的管理方法對水質檢測結果的正確性有很大的影響,在對傳統的水質檢測的方法使用的同時,我們要想保證正確的水質檢測結果,應該大量使用專業的檢測設備儀器。現在的設備儀器功能強大,不但能提高測量數據的準確性、可靠性,還能夠實現快速檢測的目的,可以大大節省取樣、化驗時間,大大提高水質檢測的效率。同時,儀器設備特有的穩定性可以保證測量數據的準確性,用儀器設備檢測簡單易行,不需要一般方法中的配制試劑、更換試紙等繁瑣步驟,大大簡化了檢測的操作復雜性,同時也保證了結果的可靠性。 (三)采樣頻率 在水質檢測過程中,定期采集水樣可以提高水質檢測結果的準確性。比如在每年的多水期和枯水期分別采樣測量,或者在每年的四季分別采樣測量。有的地方設立長期檢測點,按月檢測水質。在一個采樣周期內采樣一次。在檢測飲用水時,需要增加檢測頻率,即在一個采樣周期內檢測兩次,其間隔時間至少10天以上。出現異常情況時,應適當增加采樣頻率的次數。 在現代社會里,構建和諧社會已經成為整個社會的發展趨勢。在發展經濟的同時,要考慮水資源的條件狀況,充分調研水資源的承載能力,與水資源的發展規劃相掛鉤,具體到某個地區其產業布局的分布要根據當地的水資源環境來進行綜合考慮,把水資源的分布規劃作為經濟發展的導向標,高耗水工業項目就不能建立在水資源短缺的地區,排污量大的工業項目不能選址在江河上游,這些都是從水資源及環境污染的方面考慮問題,同時提出的解決方案。在水環境的容量不足時,就不能在河段內審批排污量大的項目。
|